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当前,在青海省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提质量、补短板的重要阶段,在全省事业编制总量规模小、现有存量少、刚性需求旺、调剂难度大的情况下,省委编办把教育工作作为筑牢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工程,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和为民办实事的基础性工作,发展上优先谋划、配置上优先满足、工作上优先保障,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多措并举,为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机构编制支撑,助推了全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强化政策设计高起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站在历史新起点,对标国家新战略,教育机制、师资配备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必须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环节;对标发展新矛盾,区域、城乡、校际编制配备不平衡,必须妥善解决结构性超缺编问题;对标群众新期盼,“上好学”“学得好”的需求日益凸显,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近年来,省委编办立足省情实际,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解决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问题,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发挥全省机构编制省以下垂直管理优势,上下一盘棋,高位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积极参与改革顶层设计。针对基层教育教学发展遇到的突出困难,在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优化布局结构调整、构建体制机制保障方面主动担当,从省级层面主动跟进各学段教育政策制定,在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等方面提前介入,自上而下谋篇布局,建立体系,创新机制,为教育工作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优先保障教育编制需求。2002年至今,全省事业编制17年间仅增长了一万余名。在编制“总量控制、只减不增”的情况下,省委编办集中力量保障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领域,通过增加和调剂的方式,连续多年持续补充教职工编制,不断提高教职工编制在全省事业编制中的占比。2017年,全省所有事业单位编制按5%统一核减,省委编委将精简收回的3000余名教职工编制全额返还给各市州,优先保障教育工作力量不削弱。教育系统编制连续多年持续增加,增幅达到1.7%。目前,全省教职工编制占事业编制总量43%,高于周边省区。
实行教职工编制专项管理。针对编制总量严控形势下一些地区出现挤占、挪用教职工编制的现象,省委编委要求实行全省教职工编制专项管理,“一竿子插到底”,划岀红线,严格监管,强调教职工编制总量只能增加,不能调剂到其他领域使用,从制度层面保证了教育教学力量不被削弱。同时,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教育部门,加强空编内的人员补充,提高了编制使用效率。目前,全省中小学空编率在4%以内。
重塑教育部门事业单位体系。事业单位改革中,按照优化职能配置、强化公益属性、突出教育教学的思路,对省市县三级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统筹进行优化重组和体系重构。适应高考制度改革,规范了教育考试、教学研究机构设置;普及15年免费教育,加强了教学督导工作力量,设立了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机构;强化公共服务,设置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突出主业,剥离了教育培训中心的经营职能,使教育事业机构的设立回归公益、服务公益。
着力补齐短板加强全领域各学段教师编制配置
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省委编办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围绕教育教学短板进行“靶向”施策。加强各类教育机构编制标准化建设,规范编制资源配置,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补短板、促后劲,做到编制配备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模效益、师资队伍相适应,为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适应省情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力量配备,在中央对地方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后,重新核定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55021名,增幅为4%。核编时,在基本标准(国家标准)之外,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增加附加编制;考虑藏区民族语教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学生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等因素,又增加了专项编制,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较国家标准配备高16%。针对藏区十五年免费教育实施后高中学生大量增加的实际,连续3年分期分批为藏区新建高中核增教职工编制,全省高中教师编制较2013年增长了7%。
制定特校教师配备比例。明确了特殊教育教师配置标准,要求在各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内,按师生比1:3的配置标准配备特校教师,并允许连人带编进行地区内调配,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人员编制,进一步加强了特殊教育工作力量。
源头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为改善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学科、学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严把教师“入口关”,推进教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民族教育地区,启动省内免费双语师范生培养计划,实行“州来州去”,当年毕业、当年纳编,将培养和使用“无缝对接”;基础教育领域,2018年起特岗教师实行当年考录招聘、当年纳编管理,吸引优质教师资源安心留在农牧区工作,实现人才队伍梯次培养,持续发展;高等教育领域,对未纳入“千人计划”编制保障的高层次人才,开辟了人才引进快捷通道,申请周转编制,实行“专人专编,人走编收”;推进高校后勤机构改革,综合考虑高校招生规模和运行状况,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高校使用的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一次性调整为差额补贴事业编制,全部用于招收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编制使用效能。
探索机制创新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资源
近年来,省委编办多措并举助推教育综合改革,发挥省以下垂直管理优势,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找准事业编制“管住”与“管活”的结合点,充分简政放权,调动基层积极性,使编制管理更灵活,更适应行业特点、地域特点,激活存量编制资源,提高了编制利用率。
建立对口支教编制周转机制。针对青海省青南藏区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弱、教育教学水平偏低、条件艰苦留不住人,同时空编较多的问题,创新编制管理,建立青南支教编制周转机制。从全省的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一部分,从青南中小学教师空编内调剂一部分,统一由省委编办按照西宁、海东和省属学校承担的支教任务,下达给派出支教教师的学校,保证每年滚动选派500名教师赴青南藏区进行团队式、集中式支教。支教编制实行专项管理,支教任务结束后收回返还。同时要求对口支教和置换研修相结合,受援地区和学校每学期按不低于受援人数20%的比例,置换出可培养、有潜力的教师到东部地区学校接受跟岗研修,提升了青南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
建立灵活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发挥机构编制省以下垂直管理优势,逐级下放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调整权限,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省级统筹、市州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授权各地区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根据区域学校和学生数量及结构变化情况,及时动态调整。县域编制一年一调,市州对所辖县区编制以一定比例三年一调,编制调整向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倾斜。通过市县两级的动态调编,有效破解地区、学段、学科、学校间的教师结构性超缺难以及时调整的问题。
推行学前教育政府购买服务。鉴于青海省事业编制严控17年,单纯依靠调剂手段无法保障学前教育需求的实际,审时度势,紧紧抓住省政府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的有利时机,转变思路,创新政府保障公共服务方式,在全省范围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实现“以钱养人”向“以钱养事”的转变,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行的学前教育体制,构建了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明确到2020年,按照1:15学前教育师生比配置标准购买服务。目前,全省已经建立省级财政政府购买学前教育岗位补助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实现全覆盖,使广大群众享受到质优价廉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
通过以上措施,破解了教育领域一些“老大难”问题,激发了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助推教育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保障了教育发展需求。据介绍,下一步,我省机构编制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全省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优化教育编制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奋力书写新时代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机构编制保障。(于瑞荣)